说课稿

时间:2025-07-06 06:00:05
说课稿模板合集5篇

说课稿模板合集5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么应当如何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说课稿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特点及在本单元的地位。

《我愿意是急流》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册第四课《外国诗三首》中的第三首诗歌。这是一首向自己所爱的人表白爱情的诗歌,诗人使用博喻和对比等修辞方式,以两组不同的意象,刻画了一个坚韧豪迈而又充满苍凉感的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和一个具有娇媚温馨气质的女性形象,表达了诗人为爱情敢于承受孤独、敢于排除任何艰难险阻、甘心付出一切,甚至牺牲自己的生命的决心和意志,同时也倾诉了对爱人无私的抚慰和支持。

(二)教学目标和确立的依据

1、知识目标

(1)、了解裴多菲的人生经历及其创作情况;

(2)、感悟本诗的每组意象,并把握其各自的特点。

2、能力目标

(1)、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

(2)欣赏本诗结构整齐,反复咏唱的艺术美。

3、情感目标

学习诗人对爱情甘心付出一切,甚至牺牲自己的生命的真诚无私的奉献精神,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反复诵读把握诗歌意象,进而了解本诗在意象选择上的特点。

教学难点:通过与舒婷的《致橡树》进行比较阅读,让学生感知裴多菲的爱情观与舒婷的爱情观不同之处,进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四)、学情分析

鉴于本课是诗歌单元的最后一首诗歌,此前,学生已经阅读了一定量的诗歌作品,也已经初步掌握一定的诗歌鉴赏方法,因此,在学习本课时,主要以听配乐朗诵、朗诵阅读再加上适当的点拨的方法解决教学重点和难点。此前,我们已经学过舒婷的《致橡树》。在教学时可以让学生把本诗和舒婷的《致橡树》进行比较阅读,在对比阅读中感悟和理解裴多菲和舒婷的爱情观的不同之处。进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二、说教法

1、情景教学法(囿于本校教学条件的限制,我在课堂上将用MP3和小音箱组合起来,为学生播放名家配乐朗诵,让学生听出诗歌所蕴涵的诗人的感情来,通过听配乐朗诵可以达到以听代教的目的)

2、诵读品味法(诗歌是用细瓷小碗盛装的龙井,而不是街头供认解渴的大碗茶,因此,在诗歌教学中,要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品味诗歌所蕴含的意象、意境和思想感情)

3、点拨法(由于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再加上学生的能力有限,学生不可能把诗歌中所有的意象、意境和思想感情都品味出来,因此有必要对学生进行点拨引导)

4、比较阅读法(我们刚刚学过舒婷的《致橡树》,该诗表达了一种独立平等的爱情观,舒婷的爱情观与裴多菲的爱情观有什么不同之处,让学生通过对比阅读,分析其不同之处

三、说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让学生能主动积极地学习,选择方法是很重要的。本节课,紧紧围绕教学目标,

古语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是走向主体性学习的最根本途径,因此,在本节课中,我设计以下几个学法:

一是朗读感悟。通过听配乐朗诵和反复诵读,让学生感悟诗歌的意象、意境和思想感情,进而培养学生诗歌鉴赏的技能。

二是对比阅读法,让学生在对比阅读中感受诗歌抒发的感情与其他同类诗歌不同之处。

三是模仿学习,通过让学生模仿本诗进行仿写训练,进而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一)、教学思路

《我愿意是急流》一向被人当作精彩的情诗来读,高中生还处于一个敏感的青春勃发期,他们会悄悄地反复诵读此诗。教学时可趁机通过与舒婷的《致橡树》进行对比,进而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人生观、婚恋观教育,由于本诗内容上比较浅显易懂,学生通过听配乐朗诵和反复诵读就可以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因此,讲课时不必在思想内容上过多展开,指导学生抓住其形式的特点谈一谈就可过去。

(二)导语设计

课前在黑板上板书殷夫译的裴多菲名作《自由与爱情》,由《自由与爱情》引入新课。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生命、爱情和自由无疑都是值得我们珍惜的。然而,当三者不可兼得的时候,孰轻孰重,你该如何抉择呢?对此,诗人给了我们明确的答案。短短的一首诗曾经激励着多少热血青年去追求自由,即使面临死亡也义无反顾。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我愿意是急流》,倾听他对爱人的真挚表白,以全面认识诗人的爱情观。

(三)教学过程

1、讲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给学生两分钟的准备时间,让点名一学生结合手中资料讲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然后由教师进行补充纠正。

裴多菲(1823—1849)是匈牙利伟大的革命诗人,也是匈牙利民族文学的奠基人。他的一生是与匈牙利人民反抗外国侵略和争取政治自由的斗争联系在一起的。最后在与沙俄哥萨克兵的搏斗中为国牺牲,年仅26岁。他曾说过:“我用我的诗作战,我的每一首诗都是一个能征惯战的战士。”他一生中写了大量的抒情诗,其中三分之一以上都是爱情诗,因此,他被称为“马扎尔抒情诗王”。代表作:《自由与爱情》《农村的大锤》、《雅诺什勇士》等。

写作背景:这首诗写于1847年8月,是裴多菲献给妻子尤丽亚的爱情诗。此外《给尤丽亚》、《小树颤抖着》和《假如我想起我亲爱的人儿》等都是裴多菲献给尤丽亚的爱情诗。

2、听读感知

(1)、播放名家配乐朗诵《我愿意是急流》让学生把握本诗朗诵的节奏和停顿等朗诵技巧,并让学生掌握其中的生字词语。

(2)、再次播放名家配乐朗诵,让学生找出诗歌的意象,品味诗歌的意境。

(3)、第三次播放名家配乐朗诵,让学生品味诗歌的感情,要求学生一边听一边小声跟读。

(4)、让学生集体朗诵全诗,掌握诵读技巧,学生读后教师进行纠正诵读不到位的地方,然后由教师作示范诵读。

(5)、让男女生分别集体朗诵全诗,男生读后由女生作点评,女生读后由男生作点评,最后由教师作总结。

(6)、个别诵读,诵读时教师

为其配上背景音乐,这样更能提高学生的诵读积极性,提高语文学习的兴趣。

3、分析诗歌意象

(1)、请全体同学再次集体朗诵全诗,分别找出用来表述我和我的爱人的意象。

我:急流、荒林、废墟、草屋、云朵。

我的爱人:小鱼、小鸟、常春藤、火焰、夕阳。

(2)、思考这两组意象各具有什么特点。诗人是怎样将这两方面的意象联系在一起的?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诗人用来自喻的意象比较粗旷,富有阳 ……此处隐藏6044个字……

3、屏显句子:这些泉有的白浪翻滚,好像银花盛开;有的晶莹剔透,好像明珠散落;有的声音洪大,听起来如虎啸狮吼;有的声音低细,听起来如秋雨潇潇。

A、读一读这个句子,思考:这些句子有什么相似之处?

B、学生交流讨论:

(都有“有的”;前两个句子写泉水的形态,后两个句子写泉水的声音;先写看到的听到的,再写想像到的。)

C、回忆一下,平时的课外活动时间或者是体育课上,你们都做些什么活动呢?学生练习用上“有的”说一句话,如果能在后面加上自己想象到的,那就更好了。

【设计意图】:在以往的阅读教学中,学生只要理解词义,能感情朗读,便大功告成了。久而久之,学生的思维必定僵化。这一次,我让学生再仔细读这一句,找一找是否有什么相同之处。学生一般能找出:⑴有四个“有的……”。⑵前两个“有的……”是讲泉的形态,后两个“有的……”是描述泉的声音。⑶每一个“有的……”都是先讲看到或听到的情景,再讲作者的想象。引导学生发现句式的特点,帮助学生悟透句式特征之后,我引导学生将目光转移到欢腾的操场上,仔细想想同学们开展了哪些活动,是怎么开展的?又采用先扶后放的方式,引导学生用四个“有的……”说话。并拓展学生的思路,把视野放得更宽广些,除了说运动项目,还可以说其它的内容。如天上的云、果园里的水果等。通过训练使学生更深层次地积累语言。

D、练习有感情地朗读第一段。再读最后一小节。

【设计意图】:在感情地朗读课文是学生学习语言、感悟语言、培养语感的最有效的途径。

4、过渡:济南的泉水不仅多,而且也很美。在济南的七十二泉中,最著名的要数珍珠泉、五龙潭、黑虎泉和趵突泉了。你最喜欢其中的哪一个泉呢?

【设计意图】: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给学生,给学生自由选择学习内容的机会,以充分体现课堂教学的开放性。

(三)、选读第二段:(示范引路,明确学法)

1、选学生最喜欢的先学(如:趵突泉 )。播放“趵突泉”的图片及文字资料,说说自已看了后的感受。

【设计意图】: 把生动、形象、直观、感染力强的多媒体技术应用于课堂,辅助课堂教学,使学生通过视频更直观地认识到趵突泉的位置和特点,有助于化解教学难点,提高学习积极性。

2、自读课文,思考:这一自然段共有几句话,分别写了什么?学生自读,同桌交流。

3、指名学生全班交流。(先介绍趵突泉的位置,再介绍趵突泉的特点。)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通过配乐朗读课文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让学生入景、入情地感知课文内容,将学生引入如诗如画的情境,为学生领悟课文内容打下基础。)

5、练习以导游的身份介绍趵突泉。(配乐播放趵突泉的图片及文字资料,让学生边看边解说。)

【设计意图】:首先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自读自悟,体会趵突泉的特点。其次让学生以导游的身份介绍趵突泉,实际是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对课文内容进行加工、重组,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四)、自主学习第三、四、五自然段。(迁移运用,尝试学法)

让学生根据学习第二自然段的方法,自主学习第三、四、五自然段。 合作探究五龙潭、黑虎泉、趵突泉分别有什么特点?

(五)、回读全文,升华情感

让学生回读全文,结合板书,说说自己现在最想说什么?先让学生在小组内说,再指名说。

(六)、拓展练习,课外延伸

1、练习用“有的……有的……”写一段话,最好能加上自己的想像。

2、回家后,给爸爸、妈妈当导游介绍趵突泉。

【设计意图】:体现了由课内到课外的延伸。

附:板书设计:

泉水多、美

8、泉城 ←――――――――――――― 济南

闻名天下

说课稿 篇5

今天我将要为大家讲的课题是《抽屉原理》。

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一些分析:

一、教材结构与内容简析

本节内容在全书及章节的地位:《抽屉原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十二册第五单元第一节。本节共三个例题,例1、例2的教材通过几个直观例子,借助实际操作向学生介绍抽屉原理,例3则是在学生理解抽屉原理这一数学方法的基础上,用这一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数学思想方法分析:作为一名数学老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给学生数学思想、数学意识,因此本节课在教学中力图向学生的展示数学原理的灵活应用,让学生感受数学的魅力,贯穿初步的数论及组合知识。

二、 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 ,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 、基础知识目标: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

2 、能力训练目标:

1)、会用“抽屉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操作发展学生有根据、有条理地进行思考和推理的能力,形成比较抽象的数学思维。

3 、个性品质目标:

通过“抽屉原理”的灵活应用感受数学的魅力,产生主动学数学的兴趣。

三、 教学重点、难点、关键

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 通过设计教学环节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小组合作交流的方法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总结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难点:理解“抽屉原理”,并对一些简单实际问题加以“模型化”。 通过不同类型的练习,以及观看鸽巢原理演示图,建构知识,从本质上认识抽屉原理,将抽屉原理模型化,从而突破难点。

下面,为了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四、 教法

数学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我们在以师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展现获取知识和方法的思维过程。由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较为抽象,着重采用情境教学法,直观演示法与谈话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五、 学法

教学最重要的就是让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因此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本节课学生主要采用了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

六、 教学程序及设想

1、由鲁宾孙航海故事 引入:把三枚金币放进两个盒子里,至少有一个盒子会放几枚金币?把教学内容转化为具有潜在意义的让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成为“探索”,继而紧张地沉思,寻找理由,证明过程。

在实际情况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生利用已有知识与经验,同化和索引出当前学习的新知识,这样获取的知识,不但易于保持,而且易于迁移到陌生的问题情境中。

本题从最简单的数据开始摆放,有利于学生观察、理解,有利于调动所有的学生积极参与进来。

《说课稿模板合集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