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到梅花山》教学反思

时间:2025-07-08 11:47:29
《春到梅花山》教学反思

《春到梅花山》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人民老师,我们需要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怎样写教学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春到梅花山》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春到梅花山》教学反思1

课文记叙了早春时节梅花山梅花盛开时的美丽景象和描写休息日人们到梅花山观赏梅花的情景。教学的重点是感受梅花开放时的动人景象,借助图片,紧扣词句,形成画面。让学生置身于春光中学习课文,把观察、想像、朗读结合起来,感悟意境美和语言美。

在教学第二课时时,我打破了以往从第一段开始精读的习惯,从简单的问题“你喜爱梅花吗?”入手,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追问,“那去梅花山的人们喜爱梅花吗?”学生纷纷表示了肯定,我继续追问,“你从哪儿看出来的呢?请你仔细阅读课文的第二小节,回答老师的问题。”学生们从“一到休息日,……海洋。”一句读出人们对梅花的喜爱。并且还有学生扣住“涌动”、“人流”也感受到了人们对梅花的喜爱,我相机出示插图,让更多的孩子直观感受到人多的像潮水一样。“欢乐的海洋”是对梅花山花海人潮热流场面的生动比喻,我创设了情境,让学生在朗读中有所体验。在这一环节中,我还设计了一个说话练习,即是“从图中,我们看到男女老少都被梅花山的梅花吸引了,那他们分别在干些什么呢?”

这时候,孩子们思维的匣子一下子打开了。

“老人们来到梅花树下,有的在打拳舞剑锻炼身体,有的在下棋聊天,还有的在把这美丽的风景画下来。”

“孩子们在梅花树下尽情的嬉戏,玩耍,更有的忍不住偷偷地摘了一枝藏了起来。”

“叔叔伯伯们在梅花树旁摄影留言,阿姨们伸长着脖子凑过去闻着香味。”

……

然后,我用“那为什么人们会如此喜爱梅花呢?”这一问题过渡到第二小节的阅读,我放手让学生读,边读边想这一节写出了梅花的什么特点?孩子们抓住“早春”、 “寒气还没退尽”体会读出了梅花的勇敢;抓住“满山”、“你挨着我,我挨着你”、“片片彩云”、“一朵一朵”等词体会读出梅花的多,借助插图;抓住“片片彩云”“晶莹透亮”、“淡淡的清香”这些关键词体会读出梅花的美和香,其中“晶莹透亮”比较难理解,我出示梅花图片让学生观察理解含义,再让学生说说还见过什么晶莹透亮的东西,并出示了实物“水晶”,让孩子直观感受,从而能学以致用。理解“片片彩云”时联系生活实际,曾看到过的彩云的样子和有些什么颜色来帮助感受梅花的美。

但是,我在教学时还未充分考虑到低年级孩子的特点,整堂课并不能较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课堂的节奏还需控制好。

《春到梅花山》教学反思2

《春到梅花山》描述了早春时节,梅花山梅花盛开时的动人景象和人们游览梅花山、观赏梅花的盛况。课文的重点是感受梅花开放时的动人景象。课文中有许多精彩的词句值得学生细细去品味,教学时我借助图片紧扣词句,让学生置身于春光花海中,把观察、想象、朗读结合起来。

在读到“盛开的梅花,你挨着我,我挨着你……”一句中有一个动词“挨”,“挨”是什么意思呢?结合低年级孩子的年龄特点,我让同桌小朋友做“挨”的动作,只见学生你靠着我,我靠着你,他们在亲身实践中理解了“挨”的意思。“晶莹透亮”一词是本篇课文理解上的难点,我引导孩子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来加以理解:“你们看到过什么东西是晶莹透亮的?”大家的思维一下就活跃了“露珠是晶莹透亮的。”“冰花是晶莹透亮的。”“小雨点也是晶莹透的。”“钻石也是晶莹透亮的。”于是,我趁热打铁:“是啊,这一朵一朵的梅花就像清晨的小露珠,美丽的冰花,闪亮的钻石一样晶莹透亮,美得无法说出来。你能读出这种美吗?”有了对“晶莹透亮“这一词语的感性认识,学生的朗读自然就到位了。

课文最后写到“梅花山成了欢乐的海洋”。“欢乐的海洋”是学生理解上的难点,教学时我结合上面“看花的人流”启发学生想象人们在干什么?有的说“人们在看粉红色的梅花。”有的说“人们在闻淡淡的花香”“人们在梅花旁拍照”“有人在画梅花”“人们在看一片片的梅花”我紧接着引导学生“读到现在你最想说什么?”你听“梅花真美啊!”“我真想现在就去梅花山看梅花。”“我真想在梅花树下拍一张照啊!”此时我总结到:是啊,梅花山上的梅花那么多、那么美、那么香,才吸引了那么多看花的人,就连我们小朋友也吸引过来了,所以梅花山成了——学生马上接到“欢乐的海洋”。相信此时学生心中那欢乐的海洋景象一定是丰满的,那里有花、有人、也有自己了。

我想,理解词语是低年级阅读教学的一个重点内容。由于他们年龄小,知识面窄,理解词语有一定的困难。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就应巧妙地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帮助他们理解。

《春到梅花山》教学反思3

这几天,春意渐渐地浓了起来。上班的路上,再也不用扎着厚厚的围巾。终于可以让自己的脸和春天里清新的空气来一次亲密接触,让那“吹面不寒”的“杨柳风”尽情地在两颊穿过。

可惜的是,在这明媚的春光里,却很容易“春眠不觉晓”。看看课表,语文课又是下午第一节,祈祷着自己的课堂能再精彩点,不至于让这群小家伙们昏昏欲睡。今天要学的是《春到梅花山》,一篇挺不错的文章,我很喜欢,他们呢?应该也是吧。有了前面几篇美文的铺垫,这一课的学习似乎可以稍微放放手了。

课始,一起回忆了最近学的几篇课文,休息了两天,状态还不错,很快,就融入到课堂中了。有个小朋友去过梅花山,迫不及待地抢着介绍。幸好就她一个,要不,我得找个空闲的时间让他们好好地炫耀一下。备课时,本想先放段录象让他们亲眼看看梅花山,激发他们的兴趣。课上,听了这位小朋友的介绍,看着孩子们那兴奋的眼神,我想:还是不要让录象先入为主吧,在这温暖的午后,在那晶莹透亮的梅花从眼前飘过后,对一年级的孩子来说,课文中的文字会变得索然无味的。于是便改变了自己的教学计划,直接开始了初读课文。接受以前的教训,改漫长的自读课文为检查预习。因为经过一个多学期的学习,小家伙们的预习情况还是不错的,借助拼音能将生字读正确,课文读流利。

接着,开始了课文的朗读检查。这次,我没有让他们开火车读下去。而是试着让他们这样读:读一遍,再读一遍,有兴趣的还可以再读一遍,然后和小朋友交流交流,你后一遍读的时候跟前一遍有什么不同呢?几分钟过去后,读书的声音渐渐地小了。我问:“有什么想和大家说说的吗?”零零星星地举起了几只小手。可我却很想听听这少数几个人的答案。

“第一遍不怎么熟练,第二遍熟练多了。”朴实的回答。“她说的是心里话,看来多读能将课文读得很熟练。”

“第一遍读的时候,我什么感觉都没有,可第二遍读的时候,我觉得梅花山的梅花可真美。”

“第一遍读的时候,我眼前全是字,第二遍读,我仿佛看到了梅花山和山上盛开的梅花。”“我跟他们差不多,可我再读几遍的时候,仿佛闻到了花的清香。”

说实话 ……此处隐藏6817个字……着让孩子们结合看图、表演,体会这句话的意思。后面的教学同上,如抓住理解“涌动、人流”体会人的多,抓住理解“欢乐的海洋”感受人们的热情,等等。通过抓词句,不仅让孩子们理解了课文,加深感悟,同时也在无形中学会了学习。

三、充分朗读,培养孩子的语感在看图、抓词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再加以充分的朗读,孩子们对课文的语言美、意境美印象就更深了。朗读的形式多样,且穿插于分析理解的过程中,比如,拎出重点词句时,抓住重点词进行感情朗读,以加深理解;比如,边看图边朗读感受梅花的美、梅花的多、人的多、人们的热情,辅助理解;比如,说话训练过程中,通过反复朗读以仿之说话,等等。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是至关重要的,没有朗读的课堂是干枯的,是没有活力的,有目的的充分朗读,孩子们不仅爱读,同时也读得有效,培养了孩子的语感。遗憾:教学中还是存在遗憾的,最大的遗憾在于,拓展延伸还不够,比如,讲到“晶莹透亮”这个词时,没有问下孩子:你见过哪些东西也是晶莹透亮的?直接带过了。不是不愿意这样做,是一时疏忽遗忘了,这与自身的教学理念有直接的关系,说明自己的教学技能还没有达到相当的水平,只知道要达到最直接的教学目的,没有为孩子的长远发展做充分考虑。以后一定得多学习,多读书,教学前多思考,时刻为孩子考虑!

《春到梅花山》教学反思13

今天上了《春到梅花山》。在朗读理解第一自然段中描写一朵一朵梅花的语句时,我先请学生朗读了这一句话:“那一朵一朵的梅花,晶莹透亮,散发出淡淡的清香。”这句话中,晶莹透亮是比较难理解的词语,如果光从字面上来讲的话,光亮透明,比较抽象,学生不容易理解清楚,我就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几支白色的梅花,先给学生观察,学生看到,花虽小,但完全开放了,非常惹人喜爱。但是这时的花并不是晶莹透亮的。我拿出一瓶喷雾,朝着梅花喷了几下,花上一下了沾上了很多小水珠,放到阳光下一看,学生都发出惊讶的赞叹:“好漂亮啊!“我问:“你们看到了什么?”有的学生说:“花变成透明的了。”有的说:“她会发光!”我马上加以总结,“对啊,梅花山上的梅花沾上了清晨的露水,在阳光的照射下,就像这样的晶莹透亮啊!”接下来,我还让学生把梅花全班传看了一遍,本来我是想让他们在近距离观察一下的,结果产生了一个让我很意外也很惊喜的场面,很多学生闻起了手中漂亮的花,纷纷发出“好香啊”的轻叹声。我正好利用学生这一反应过渡到下一个短句――“散发出淡淡的清香”,并加以说明,梅花的香味清新淡雅,只有细细地闻才闻得到。之后,学生在朗读这句话的时候,不用我多做指导,很自然地就把“晶莹透亮”读得缓慢,“淡淡的”读得轻声,表情配合得也到位,很好地做到了有感情朗读。

我想,如果不是把这么形象的梅花放到给孩子们面前,不给他们亲身体验的机会,他们是不会有这么真切的感悟的。《新课标》也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而我在这堂课中运用几支梅花这一直观的教具,让学生在观察体验中,形成个性化的感悟,加深理解,也在这个过程中享受到了审美的乐趣。

《春到梅花山》教学反思14

理解词语是低年级阅读教学的一个重点内容。由于他们年龄小,知识面窄,理解词语有一定的困难。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就应巧妙地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帮助他们理解。

1、“盛开的梅花,你挨着我,我挨着你,像蓝天下的朵朵白云。”“挨”是什么意思呢?我根据低年级孩子年龄特点和生理特点,我让同桌小朋友做“挨”的动作,只见学生你靠着我,我挤着你,他们在亲身实践中理解了“挨”的意思。

2、 “那一朵一朵的梅花,晶莹透亮,散发出淡淡的清香。”在理解“晶莹透亮”这个词语时,我简单告诉学生“晶莹透亮”就是有点发亮,有点透明,然后请学生说说在生活中,你看到哪些东西也是晶莹透亮的? “我看见过晶莹透亮的小露珠。”“冰花也是晶莹透亮的。”“小雨点也是晶莹透亮的。”“我妈妈手上戴的钻石戒指也是晶莹透亮的。”从他们口中说出的这些事物,我知道他们已经理解了“晶莹透亮”这个词。于是,我趁热打铁:“是啊,这一朵一朵的梅花就像清晨的小露珠,美丽的冰花,闪亮的钻石一样晶莹透亮,美得无法说出来。你能读出这种美吗?”有了对“晶莹透亮“这一词语的感性认识,学生的朗读自然美得无法言说。

3、“一到休息日,通往梅花山的大道上,便涌动着看花的人流,梅花山成了欢乐的海洋。”

学生问:欢乐的海洋是什么意思啊?问得好!这也是我要让学生回答的问题。于是,我让学生想像说话:你现在就是去梅花山旅游的小游客,看到这么美丽的梅花,你会说些什么?又会怎么做?

陈可怡说:“多美的梅花啊!要是我永远住在梅花山上,那该有多好啊!”

陈姝骐说:“我好喜欢那散发着阵阵清香的梅花。

李易骋说:“我会拍一张照片,留下美好的回忆。”

……

师:是啊!这么多的欢呼声、赞叹声,融合在一起,大家在梅花山上玩得非常快乐,这里成了——

生齐:“欢乐的海洋。”

《春到梅花山》教学反思15

开学初,学校就举办了一次全校性质的说课及教案设计比赛。当然,说课及教案设计的内容是相符的,都是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二册第4课《春到梅花山》。在经过说课,教案设计,上课这一系列的环节后。对于《春到梅花山》这篇课文的教学,有了一定的感想,在此简单说说教学过程中的几个小片段。

一、创设情境、趣味复习时

在复习导入时,创设一定的情境,如:小朋友们,悄悄地告诉你:你们来得太早了,梅花还没完全开放呢。如果,你们能读出梅花花骨朵儿上的词语,那么,梅花仙子就会让这些花骨朵儿全都开放。在精心的设计之下,此时以往相对比较枯燥乏味的词语复习,在学生眼中也变得十分有趣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学生能什么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了。我认为在低年级的语文学习活动中,趣味性是相当重要的。

二、再读感悟、发展语言时

在教学课文第一自然段时,让学生看了很多梅花的图片,引导学生感悟梅花的美。在此基础之上,询问学生,梅花是这样的美丽,你喜欢这美丽的梅花吗?经课堂实践下来,学生在看了美丽梅花的图片后,齐声回答喜欢。之后请学生自己读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想,自己为什么喜欢它?然后和同桌说一说。这一环节的设计,不但让学生从主观上感受到了梅花的美丽,更让学生从文本入手,发展学生的语言。学生读完,交流自己喜欢梅花的理由。学生的感受是十分直观的,更是十分真实的。学生们在与同桌交流后,知道了梅花的美在于它的不怕寒冷,在于它的多,在于它的淡淡的清香,在于它的“晶莹透亮”……这一环节的设计,让学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之上,再加学生对于第一自然段的整体感知,学生边读,边想,边议。让学生畅所欲言,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

在我看来,只有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在一旁加以导向性的引导,让他们在课堂上充分地将自己的看法表达出来,那么这节课的也就成功了一半。以上就是我对于《春到梅花山》一文几个小片段设计的简单看法。

《《春到梅花山》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