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卡》教学反思

时间:2025-07-07 21:20:16
《凡卡》教学反思

《凡卡》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学,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很多讲课技巧,那要怎么写好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凡卡》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凡卡》教学反思1

教师和学生是教学活动中两个对立统一的方面。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的双边活动,两者始终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凡是效率高的语文课,莫不是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较好地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的。而反观那些失败的教例,则与教者对主导作用的错误认识不无关系。

现结合教学《凡卡》的实践,谈几点想法:

一、充分了解学生学习实际,在此基础上组织教学,使教师的“导”富有针对性

学生学习课文都不是从零开始的,一是学生有极大的自学可能性,二是语文不同于数理化,学生往往在教师教学一篇课文之前就有了自己与众不同的先期感受和认识。因此,教师必须正确把握学生已有学习基础。只有这样,课堂教学目标才会定位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激起他们“跳一跳摘到桃”的欲望。

上课时,学生已出乎意料地将《凡卡》这篇长课文读得十分流利。因此在导入新课后我即以“你在预习中还有什么收获”的问题来进一步摸清学生“底细”。学生大多数交流了自己理解了哪些生字新词,比如有一位男生说:“‘揍’在字典中的意思是‘打’,仔细读了课文第8节,我觉得‘揍’不是一般程度上的‘打’,像文中老板拿着皮带那样的‘打’,才算得上‘揍’。”还有的说“这是契诃夫写的一篇小说,他用写信的形式来写凡卡非人的遭遇,构思真是巧妙!”等等。一番热烈的交流后,教师根据学生已有学习基础对教学目标进行了优化,主要是做了“减法运算”:如要求理解的新词,凡学生已自己读懂的就无需再讲;再如学生已经熟读,“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一目标也相应作了调整,教师只是对“康司坦丁·玛卡里奇”等难以读顺的名字稍作指导,把重点落到如何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上。实践证明:这样做既顺应了学生学习需求,更能有效地节省时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提供机会让学生质疑,创设平等、民主的氛围,使教师的“导”富有活力

“小疑则小悟,大疑则大悟”。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主要就表现为能积极提问、主动探索。我在实践中深深感到,教师着力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和能力,不但体现了教学民主,更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让语文课充满生机和活力。

在上《凡卡》时,除了欢迎学生随时质疑外,我还特意在学生交流完预习所得之后让他们质疑问难。当时学生提问很热烈,带着普遍性的问题主要有:①“楦头”是什么样子的?“一普特重”到底有多重?②第一节作者称“凡卡”是“凡卡·茹科夫”,而在信里凡卡又自称“伊凡·茹科夫”,“凡卡”到底叫什么?③这么冷的天气,星星怎么会“快活地眨着眼”?“许多小枞树一动不动地站在那儿,等着看哪一棵该死”这一句又如何理解?④凡卡为什么要写信给爷爷?作家为什么不直接让他逃回乡下去呢?应该说,这些问题都很有价值,表现出学生思维“走势”。特别是③④两个问题,与课文的重点内容与训练重点“体现人物的内心”紧密相关。如果以此为突破口,引导学生自己读书探求答案,那么既可以解决疑难,又可以使教的要求转化为学的内在需求,效率就可想而知了。因此,教师因势利导,指明下面的学习就是要体会人物写信时的内心世界,并指出同学们提的两个问题到时就会迎刃而解。

我始终相信,教师只有通过艺术的“导”,学生才能主动、高效地学习,也才能逐步摆脱对教师的依赖,在学习语言运用语言的过程中获得知识、能力与人格的全面发展。而这正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目的所在。

《凡卡》教学反思2

上《凡卡》前,学生习惯性的问我:预习要找资料吗?

我说,我们学习每一篇课文都应该养成了解相关知识的好习惯,特别是这样时代较遥远的课文,更应该主动了解当时的环境和作者的写作意图,能帮助我们拉近与作品的距离。大家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想办法来完成吗?

好!孩子们都很愿意写这样的作业,就连几个常偷懒的孩子也积极和组员准备,我看在眼里,乐在心里。

接下来汇报预习成果时,更让我喜出望外:

我通过上网查资料了解到,《凡卡》写于1886年,它反映了当时沙皇统治下,无数破产了的农民流入城市谋生,他们深受剥削之苦,连儿童也不能幸免。作者契诃夫家里就有这样的学徒

星期天,我和爸爸专门到图书馆查到了十九世纪末期,正是沙皇俄国最黑暗的时代。很多作家都用自己的笔无情的揭露沙皇统治下的不合理社会制度和社会的丑恶现象。我向大家推荐几本书

我搜索资料时发现很多反映当时社会的图片,供大家参考

【感悟】

从三年级开始,我就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并有目的地进行分层训练:从读通课文,自学生字新词到能对课文内容进行大胆的质疑;提高到能加入自己的理解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用笔给课文写眉批,写上自己的体会和理解;到现在的能搜集与本课内容联系紧密的课外资料,并能独立进行处理,孩子们自学语文能力得到质的提高。

由此,我在工作中摸索到了一条活学语文的路子──在开放的教学空间中,架一座联通课内与课外的桥梁。

1、内外拓展:

以课文为载体,向课外拓展。即以课文内容为引子

,为话题,诱导学生自己动手动脑,搜集资料,很自然的把语文的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校外、社会中,更广阔的知识空间里,使语文学习与学生生活经验联系起来,使语文学习成为学生自主构建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学语文,用语文通过多种渠道搜集信息,处理信息,利用信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发展个性、特长。并有助于形成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有助于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前后沟通,互为参照,形成共鸣。

2、两头延伸:

课前,指导学生了解学习内容并进行预习,或提前拜读原著,或提前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等,这样的学习才是真正自主的学习、有效的学习。课后应该是一个新的学习轮回的开始,教师要通过巧妙的点拨、设计,引导学生参与延伸性的语文学习,做到以一点引一篇,以一篇带一组,使学生从中多渠道吸收知识、开阔视野、发展个性。如教学《凡卡》一文,进行小结后,许多同学都对小凡卡悲惨、无奈的遭遇感到同情和气愤。我便趁势让学生写续写。又如教学《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有很多同学对家长教育和自己的接受有很多的感受和建议,我就让学生把这篇优秀的课文推荐给家长们看,并以书信的形式和家长进行沟通和交流,在本学期的家长开放日上,我们共同朗读课文精彩段落,互提希望和建议,非常有意义和价值。我还发现,现在孩子们接受到的来自各种媒体的信息与我们的语文教学很不和谐,比如电视机里胡编乱造的《东游记》,课外读物的谈情说爱,网络世界的刺激等等都冲斥着学生的眼睛,严重影响他们对优秀文学作品的汲取。因此,我 ……此处隐藏10962个字……p>

三、长文短教,直奔重点

课文结构复杂,为了实现长文短教,化难为易,教学中采用扣主线、弃枝叶,确定教学的重点。抓住信的内容、凡卡爷爷的呼救、凡卡的回忆和凡卡的梦等重点内容,体会凡卡学徒生活的悲惨。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让学生体会,让学生讨论凡卡受尽哪些折磨?进而体会凡卡的非人生活。

教学中我还注意启发学生想象。如:凡卡还受了哪些折磨?为什么?请同学们展开想象,替凡卡说下去。另外,凡卡向爷爷呼救的内容,我借助反复的朗读,多种形式的朗读,引导学生进入语言描绘的感情氛围,体验作者的内心世界,达到情感的贯通,把教学推向高潮,收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样的教学设计能激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增强了悲剧感人的力量。

《凡卡》教学反思13

教学《凡卡》(第十二册)一文,如果通篇串讲,不但使文章特色荡然无存,学生感到索然无味,其效果也会事倍功半。因为文章篇幅较长,内容纵横交错,它交织着写信、回忆、侧面烘托三条线索,多层次、多角度地突出文章的中心。如此错综复杂的事件关系,便构成了本文的教学难点。为了实现长文短教、化难为易,我在教学中是这样设计的:

首先,从整体入手,直奔中心,扣住学生的情感世界。待学生完成自习预习,了解课文大意后,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初读课文,你对本文有什么总的感受?”目的是让学生悟出文中的情感,使整个身心沉浸在这一氛围中,以缩小教学因时间、空间的差距所造成的困难。同时明确文章之所以感人,是因为作者采用了多层次、多角度的表现手法,来突出同一个中心:沙俄时代穷孩子的悲惨命运。这样抓住关键,直奔要害,能给学生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

其次,有意识地把文章按线索破为三大块,为突破重点做好准备,我先请同学们自读课文,找出凡卡给爷爷写信的内容,旨在让学生抓住文章的主线。再采用以点带面、发散思维的方法进行引导:“凡卡给爷爷写信的内容,哪一点最让你感动?”这是抓住学生情感世界的一次延伸,所以他们不难得出共识:向爷爷述说悲惨学徒生活一段。接着精读细读:“凡卡受了哪些罪?”“凡卡的叙述使你的眼前展现了一幕幕怎样的画面?”目的之一在于读懂内容;目的之二在于感染情绪,使学生的心始终与凡卡的心紧紧地贴在一起,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进而明确此种描写细腻、逼真的写作手法。再继续抓住情感:“试想一下,凡卡写到这儿是一种什么心情?”发散学生思维,培养想像力,进一步感染学生的情绪。“如果你就是小凡卡,你会怎样诉说?”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提高朗读能力。“凡卡苦苦地哀求爷爷带他回去,这一内容信中多处出现,请大家有感情地朗读,体会凡卡痛苦的心情。”这样一来,原来一封长信,就浓缩在一个重点段上,再放手让学生朗读,从中悟情明理。既节省了时间,又发展了学生的品评鉴赏能力!到此,教学的第一板块结束。 “我们除了凡卡的语言叙述和城乡生活的对比中感受到他悲惨的命运外,你还能从文中哪些内容体会到凡卡生活的悲惨,内心的痛苦?”这一问题使学生的思维自然导向第三板块。而且稍微拔高了难度,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桃子”,使他们获得探求知识的乐趣。学习好的同学动动脑子可能会想到凡卡写信前后的心情,中下等同学可在老师的提示中得到启示,进而明白:原来文中细致入微地刻画凡卡写信前担心、害怕的神情;写信中多次叹气;写信后还做了一个好梦,也充分地表现了凡卡悲惨的命运。

《凡卡》教学反思14

上周我们学校组织了一轮高效课堂的讲课,讲完了课,我想说说自己的课堂。

本次我讲的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凡卡》一课。这篇课文讲述的是凡卡写信,向爷爷诉说自己在老板家痛苦悲惨的生活,并插叙了自己在乡下的回忆。

课堂伊始,我导入课文介绍了上节课的内容。然后按照高主任的教学思路,回忆插叙的内容,并且把插叙的内容与凡卡的悲惨生活联系起来,讲述凡卡的悲惨生活。

说说自己在教学中的缺点:

对于高主任设计的这篇教案,对于我这样的新教师来说,确实有一些难度,我在执教时发现自己对于课堂的把握还不够,各个环节的过度的语言设计还不够,对于学生的引导还不够。

对于学生的引导,教师的课堂追问还远远不够。没有让学生充分体会悲惨,没能让学生充分体会凡卡内心的哀求。

教师在课堂的提问,有些语言过于拔高了学生,教师急于寻求问题的答案,有时候对学生的引导不充分的情况下教师就急于说出答案。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学着改变自己的教学思路,学着向高主任的教学思路看齐,希望自己更进一步。

《凡卡》教学反思15

近日,学校开展了轰轰烈烈的“课例大教研”活动。我们五年级组的课题是《凡卡》。《凡卡》是第六单元是“外国名篇名著”单元的第二篇课文。《凡卡》一文叙述了俄国沙皇统治最黑暗的时期,九岁的凡卡在圣诞节的前夜趁老板、老板娘去教堂做礼拜的机会,偷偷地给爷爷写信,倾诉自己难以忍受的悲惨的学徒生活,再三哀求爷爷带他回乡下去。课文的结尾以凡卡做梦的形式反衬了凡卡的悲惨遭遇,暗示了他愿望的破灭,给人留下了深深的思考,激起了人们对凡卡的深切同情和对黑暗社会的愤怒。本文的教学重点是通过阅读,关注凡卡的悲惨命运,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难点是体会文中回忆的内容和写信的内容对比、衬托的写法。在教学这一课时,我是这样设计的:

一、了解背景,导入新课。

让学生交流搜集到的资料,了解课文的时代背景,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二、检查预习。

三、品读信的内容,感受凡卡的悲惨。

让学生通过读信的内容,感受凡卡的可怜,结合挨打时的动作--“揪、拖、揍、戳”、“拿楦头”、老板娘“捞起青鱼”;等动作,体会他们对9岁的小凡卡肆意随便地殴打,毫无人性地对待。让学生体会凡卡多么可怜!然后通过指导感情朗读,让学生走进凡卡的内心,理解凡卡的可怜,感受当时社会的黑暗。通过理解凡卡的挨饿、谁不好觉,让学生感受9岁的凡卡在老板的家里过的就是这样痛苦的生活:没有自由,没有尊严,连做人的基本权利都没有。通过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凡卡的悲惨的生活。

四、自学结尾、感受美梦难圆

凡卡的梦会实现吗,为什么?让学生交流。

美好的梦总与残酷的现实形成了对比,可怜的凡卡悲惨的命运将会继续。教学本课后,我有以下的感受:

一、注重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

本篇课文的历史背景离学生比较遥远,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我让学生课前查阅资料,理解凡卡生活的环境。在让学生熟读的基础上,首先我让学生们交流当时的时代背景,了解作者的情况,让学生了解在沙俄的统治下,俄国人民所处的悲惨状态。这样,我班的学生就很快地融入到了课文中,课堂效果比较好。

二、注重朗读,体验情感

《凡卡》这篇课文虽然较长,我对课文的重点部分指导学生感情朗读,这样对凡卡的痛苦生活才能体会得更深刻。比如凡卡的信要读出他生活的悲惨、痛苦,读出凡卡的可怜,读出我们对凡卡的同情。对于信之外的回忆乡村生活的段落,可以与信的内容对比着读,要指导学生读出乡村的生活虽然贫苦,但在凡卡的心留下了美好的印象。读出凡卡在乡下的快乐。这更烘托出凡卡的可怜。

《《凡卡》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